□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徐策 中国经济信息网 张浩然
□ 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发展逻辑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在此背景下,“好房子”已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居住愿景的核心载体,更是破解市场结构性矛盾、驱动企业转型升级、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并以此支撑带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夯实经济复苏基础的关键抓手
□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的落地生效,将以系统性标准重塑“好房子”建设赛道,并催生万亿级新建与改造需求。广阔的“好房子”应用场景带来的辐射效应,将突破房地产行业边界,深度激活建材、智能家居、社区服务、城市更新等产业链条,释放拉动“千行百业”的乘数效应
□ 当前,我国住房市场发展重点已从总量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要求,亟须建立与高品质住房供给相匹配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从强化顶层法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技术落地三方面发力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围绕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好房子”建设、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等方面作出部署。深刻认识“好房子”建设的时代内涵与战略价值,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新时期、新阶段,为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应从强化顶层法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技术落地三方面发力,建立与高品质住房供给相匹配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
一、深刻认识扎实推进“好房子”建设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意义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发展逻辑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改善性需求成为市场主力。在此背景下,“好房子”已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居住愿景的核心载体,更是破解市场结构性矛盾、驱动企业转型升级、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并以此支撑带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夯实经济复苏基础的关键抓手。
(一)“好房子”建设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居住需要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聚焦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核心诉求。“好房子”建设正是这一核心价值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它精准锚定了新模式“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舒适、更安全、更健康、更智能、更环保的高品质住房需求,确立为行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深刻把握这一点,是理解新模式本质特征的思想基础。
(二)“好房子”建设是破解当前市场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供给不足。居民住房需求正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跃升,改善性需求持续释放,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显著提高。据有关机构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改善性需求与更新需求占比分别为41.1%和29.8%,成为房地产市场主力需求。“好房子”建设正是破解这一核心矛盾的关键路径。这就要求精准把握需求升级趋势,坚持以需定供、因城施策,通过提供适配性强、品质卓越的住宅产品,有效呵护和激发真实有效的市场需求,促进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好房子”建设是实现行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房地产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内在逻辑。“好房子”建设融入了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要求在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中,广泛应用绿色建材、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手段,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升建筑的耐久性、适应性和环境友好性。这不仅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是提升建筑长期价值、降低社会总成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把握“好房子”的绿色低碳内涵,是构建面向未来、具有韧性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四)“好房子”建设是推动行业转型的核心抓手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房地产发展模式是特定历史阶段应对总量短缺的产物,通常以牺牲房屋质量、社区配套和长期价值为代价,难以长期持续。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行业发展逻辑实现根本性转变,从过度依赖金融杠杆和规模扩张,转向依靠产品力、服务力和创新力赢得市场。“好房子”建设正是驱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引擎。它倒逼企业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将资源和精力聚焦于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建造施工质量、智慧科技应用、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上,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品牌、创造价值,从而引领行业走上以质取胜、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五)“好房子”建设是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工具
一是房地产行业企稳回升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3%,仍然保持支柱产业地位。同时,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显著,是我国拉动投资、消费、社会融资需求的主要抓手,也对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稳定金融体系、保障就业民生、改善社会预期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推动房地产行业企稳回升是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一环。
二是“好房子”建设是推动房地产行业企稳回升的重要工具。“好房子”项目凭借突出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显著领先的去化效率,不仅有效重构价格体系、拓展盈利空间,同时加速销售回款,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为行业企稳及风险化解提供有力支撑。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30个代表城市12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户型成交首次达到30%,改善性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市场回暖。从具体案例看,郑州某项目聚焦改善型需求,实现开盘当日85%的高去化率;重庆某项目四代宅产品自2024年8月以来成交354套,均价在每平方米1.7万元左右,相较普通产品量价高出20%,呈现“有价有市”特征。
二、“好房子”新建与改造需求旺盛,万亿级场景激活“千行百业”
随着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落地生效,将以系统性标准重塑“好房子”建设赛道,并催生万亿级新建与改造需求。广阔的“好房子”应用场景带来的辐射效应,将突破房地产行业边界,深度激活建材、智能家居、社区服务、城市更新等产业链条,释放拉动“千行百业”的乘数效应。
(一)“好房子”建设新标准带动增量市场
2025年5月1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正式实施。《规范》首次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目标,系统性提升住宅建造标准。这不仅标志着我国住宅建设正式迈入“品质时代”,更通过四大维度重构增量市场空间,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安全化建造筑牢居住安全底线,带动建材市场升级。《规范》对结构安全、设施安全、防灾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有望带动高性能钢材、防火涂料、阻燃电缆等相关建材市场规模扩张。
二是舒适化建造重构人居空间标准,新建与改造需求广阔。《规范》对住宅隔声性能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楼板隔音标准提升、墙体与设备噪声控制加强,并要求运用多重技术进行住房降噪,有望带动建筑声学市场爆发。据声学联盟预计,每年新建住宅隔音材料市场规模超200亿元,若考虑存量改造市场,仅楼板隔声改造单项就能释放千亿级需求。《规范》还要求配套设施应包括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这些相关要求将推动房企开发业务强化配套功能,便利居民生活,刺激新型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新动能。
三是绿色化建造驱动行业升级,相关产业链机遇广阔。《规范》对住宅建设提出强制性绿色低碳要求,有望大幅提高低碳水泥、光伏玻璃、生物基建材等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绿色建材渗透率不断提升,到2030年绿色建材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占建材总市场的比重超过38%。
四是智能化建造推动智能系统前置,重塑家居产业生态。《规范》提出公共区域信号覆盖、智能配电箱标配驱动行业在房屋设计阶段进行智慧系统前置,为智能家居渗透率提升创造条件。根据飞书深诺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深度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为19%,同期英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分别为54%、51%和48%。这表明我国智能家居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关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为7848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9万亿元,其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79%。
(二)“好房子”的广阔需求场景将拉动“千行百业”
作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规范》为“好房子”的建设设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基础性底线要求。在当前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背景下,“好房子”的内涵不应止步于单体住宅品质提升,还应向“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系统化开发路径广阔延伸,以系统思维推动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物业服务转化升级,带动高端物业发展。物业服务是“好房子”价值实现的核心支撑,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满足美好居住需求的关键环节。新时代物业管理服务需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既要夯实维修响应、安防管理、环境保洁、设施维护等标准化基础服务,更要拓展社区文化营造、育儿养老支持等个性化场景。通过专业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路径,深度融合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居住品质,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有关机构预测显示,2024年中国高端物业管理行业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是契合居民全龄需求图谱,释放全生命周期改造升级潜能。从幼儿阶段看,社区育儿友好升级改造将带动儿童安全防护产业、环保建材产业需求释放。从教育阶段看,“地产+名校”模式或成为“好房子”的重要方向,社区学习空间、素质教育空间改造升级同样是有效的实践路径。从青年阶段看,加大创业型社区建设契合青年工作需求;智能化家居系统升级符合青年居民偏好;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满足青年居民社交、购物需求。从老年阶段看,康养房地产与适老化改造仍是一片蓝海。据《2025至2030年中国康养地产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预测,2025年至2030年康养房地产维持年均10%以上增速,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在当前人口形势下,适老化改造空间广阔。《2025至2030年中国适老化改造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称,2025年至2030年中国适老化改造行业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2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4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6%。此外,适老化改造是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重要应用场景。如高龄老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可以配备智能拐杖、智能药盒、智能家居、智能报警装置等智能设备,有望带动相关智能化产业链快速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体系,为建设“好房子”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住房市场发展重点已从总量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要求,亟须建立与高品质住房供给相匹配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从强化顶层法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技术落地三方面发力。
(一)强化顶层法规设计,助力“好房子”建设
一是细化实施细则与动态更新机制。建立“国家规范—地方标准—项目承诺”三级体系,推动地方对“好房子”建设标准进一步细化升级,推行项目阶段“建设任务书”制度。建立“政策实验室”机制,推动城市试点,建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修订标准,及时回应居民需求。修订《物业管理条例》,确立物业治理的基本原则,将非住宅物业纳入管理范畴,将物业管理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社会治理体系。
二是完善质量监管与责任追溯体系。推动全流程穿透式监管,推广“举牌验收制”,对隐蔽工程关键节点留存影像,绑定责任人工号,实现终身追溯。推动质量保险兜底,探索高品质住宅投保“缺陷责任险”,业主索赔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倒推施工方质量管控。建立参建主体电子身份证库,违规企业列入“行业黑名单”并限制土地竞买。
(二)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新型商业模式
一是加强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组合拳支持。创新存量收储改造、适老化改造的金融政策支持工具,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券”,定向用于存量房收储改造。将住房更新升级所关联的建材、机电设备、厨卫、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资金的支持范围。对相关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对改造后运营满足一定年份的项目,按改造投资额一定比重返还企业所得税;对适老家居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对绿色建筑相关项目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二是加强土地与规划政策创新。优化土地供应举措,对“好房子”项目定向供应优质地块,对开发商配建社区设施完善奖励部分容积率。探索存量用地激活机制,推动旧工业区等用地进行适老化社区改造,并对土地出让金进行一定减免。探索用地性质混合,允许居住用地兼容部分创业办公空间。
(三)加速技术落地,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智能建造技术推广。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推动智能建造标准强制落地,深化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升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协同水平。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建立分档补贴机制,对头部企业采购国产建造机器人进行一定补贴,对中小企业开放建筑机器人共享平台。
二是大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评价评级制度,倡导因地制宜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合理推动主动式建筑节能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供应商认证体系,建立全国绿色建材供应商名录。推动绿色金融组合拳,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督促建设各方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三是推动智慧化场景落地。培育数据采集产业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构建智慧家庭大模型多元统一的数据源。构建国家级数据仿真平台和训练场,强化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智慧家庭全场景覆盖的数据仿真平台和训练场,训练高质量垂域大模型。统一数字底座,推动头部企业提升底层基础设施协同性,破解智能产品生态孤岛问题。
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